(新闻联播):在我国传统手艺纸巨大的系统中,宣纸是最出色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前史,有着“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美誉。2009年,宣纸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3月16日的《文明我国行》,咱们带您一同领会我国的造纸技艺。
在皖南群山环抱的泾县我国宣纸小镇内,一张长达11米、宽3.3米的“三丈三”巨型宣纸竹帘正在纸浆池中精准舀取,这种大尺度的宣纸一般用于创造大型书画作品。“三丈三”选用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等天然质料,历经蒸煮、漂白、打浆等108道工序,捞纸的时分需求50多名娴熟的捞纸工人以传统技法协同作业方可完结。
捞纸是宣纸成纸的第一道,也是决议宣纸质量好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捞纸师傅仅靠手上的动作操控宣纸的分量,能做到每刀宣纸100张,分量差错不超越50克。
捞完的纸层有必要进行板榨,压出纸张中剩余的水分,通过后续的烘帖、晒纸等100余道烦琐而精密的程序才干制造完结。
宣纸大体上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是没通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发生丰厚的墨晕改变,到达收水晕墨章、淳厚华滋的艺术作用,这种作用丰厚了画作的表现力与层次感,一般被画家用来创造写意画;熟宣,因加工时参加胶和明矾,纸质较生宣硬,吸水力弱,遇墨则不会散开,一般用于小楷、工笔画等。用传统技法制造的宣纸以其经久不脆、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等优异特色使机制纸至今都无法彻底替代。作为古籍珍本、名书名画的载体,宣纸历经代代文人墨客之手,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